四川政法声音聚焦政法热点,发布权威信息
近期,四川省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(以下简称“省专项办”)对外公布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线索举报方式(点击查看)。此前,四川已明确,将在半年内集中力量对涉养老诈骗违法犯罪进行依法打击、对以“养老”为名的涉诈问题隐患开展整治规范。
近年来,针对老年群体以“养老服务”“养老项目”“养老产品”“以房养老”等名义实施的非法集资犯罪,给老年人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。据了解,2021年,全省公安经侦部门共立涉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案件47起,抓获犯罪嫌疑人315名。
涉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案有何特点?
如何有效打击?
老年人应该怎样防范?
骗子套路深,多数受害者不愿主动报案
打个咨询电话,两位年轻销售人员立马开车前来,将自己接到成都市郫都区某养老院实地考察,临走时还送上小礼物……面对这样的“热情”,60多岁的吴女士难以招架,当场就交了“定金”,随后签合同付款,一步步陷入对方的圈套。此案中,和吴女士一样被骗的老人多达数百人。目前,警方已依法对相关责任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立案侦查。
采用送纪念品、组织免费旅游等小恩小惠蒙蔽老人,仅仅是骗子们的第一步。公安机关梳理了四川省涉及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手段,包括以办理“贵宾卡”、“会员卡”提供“养老服务”为名进行非法集资犯罪;以投资、入股养生养老基地、老年公寓“养老项目”为名进行非法集资犯罪;通过健康讲座、免费体检,以销售“养老产品”为名进行非法集资犯罪。
“犯罪过程中,不法分子把自己包装成合法机构,虚假宣传造势,聘请所谓的专家、明星站台,迷惑群众,欺骗性极强。”四川省公安厅经济犯罪侦查总队侦查一处副处长罗子骁说。
多位办案民警表示,骗子的套路“防不胜防”。例如,承诺还本付息是非法集资的重要特征,不法分子为规避监管,在合同表述中以“福利金”“床位补贴券”等字眼代替利息;老年人参观的是一家养老院,具备民政部门认可的资质,但最后与老年人签订合同的却是另外一家公司。
警方统计发现,四川省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受害人主要以老年群体为主,其中75岁到85岁的老年人占比达54%。
“由于老年群体风险识别能力低,容易被犯罪分子以各种甜头诱惑,将养老钱投入其中,且大多怀有期待心理和侥幸心理,即使发现上当受骗也期望能够收回投资,不愿主动报案。”罗子骁介绍,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案件犯罪分子还具有明显的跨区域作案特征,往往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,流窜作案性强,“这些都致使公安机关难以及时发现犯罪线索。”
记者梳理省内多份警方通报发现,针对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案,警方均呼吁受害人主动提供报案证据材料,并到公安局进行债权登记。
挽损难度大,防范打击需形成合力
今年3月初,资阳雁江公安举行了一场涉案资金返还仪式,为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的395名“投资人”拿回部分“投资款”,总计913万余元,返还比例达50.98%。
“这些投资人大部分都是老人,用自己积攒一生的养老金来投资,很多受害者都是瞒着家人悄悄投钱。”资阳市公安局雁江区分局经侦大队副大队长李栋梁说。
资金返还背后,是一场长达数年的“较量”。此案中,借款方混淆还款数据,称“钱已还清”,民警花费近一年时间,仔细梳理了三方40多个关联账户、10万余条交易数据,用铁证戳穿谎言。最终,借款方不得不处置名下资产配合还款。
事实上,追赃挽损难一直是公安机关办理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案件的痛点。
“通过公安机关侦办案件情况来看,对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的挽损率较低。”罗子骁说,经进一步分析,非法集资的一大特征在于承诺保本付息、高额返利,而案发大多是因为犯罪分子资金链断裂,无法支付高额利息。案发时,巨额集资款往往已经被犯罪分子使用,被害人除了已经领取的少额利息,本金难以追回。
对此,四川公安经侦部门已明确,瞄准犯罪分子设立分支机构、发展营销团队、跨区域实施犯罪等特点,着力打大打深打全,彻底摧毁犯罪组织体系,形成最佳查处效果,并切实强化追赃挽损,最大限度挽回受骗群众损失。同时,对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活动开展专题研判,把养老领域非法集资重大风险纳入公安机关视线,做到预警在先、处置在前。
省专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在严厉打击各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涉诈违法犯罪的同时,加强综合整治,充分运用检查监管、约谈提示、行政处罚、移送司法等方式,做到早发现、早处置、早打击,全力铲除养老诈骗滋生土壤。同时,还将推动健全市场准入,加强监管,进一步规范养老相关行业发展。
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投诉部主任彭欧认为,针对此类诈骗,提升老年人自身防范意识尤为重要。“老年人在进行投资时可以对比银行大额存单利率,如果远高于银行大额存单利率,就要提高警惕。在签订合同前可以向社区司法所进行咨询。一旦发现对方在履行合同中出现违约、延期支付等行为,要去实地查看其经营情况,发现问题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行政主管部门举报。”彭欧说。
来源:川观新闻